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陈艳荣)“今年,我们在不断学习、尝试中创新了刺绣产品,订单量也比以前多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秀云聊起订单时喜笑颜开。
7月8日,记者走进科右前旗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制作作坊,绣娘们正在挥洒自如地刺绣,赶制7月份的订单;展销大厅内,摆放着蒙古族传统刺绣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30多类产品。
据了解,2017年,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农牧民姐妹就业增收,秀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制作旅游产品、民族服装服饰等手工艺品。
创业初期,秀云多次深入科右前旗和乌兰浩特市农村牧区嘎查村,免费举办服装刺绣、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培训班60期,培训农牧民4000多人次,向广大农牧区妇女传授刺绣技能的同时带动她们增收。
“自从跟着秀云老师学习刺绣后,每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不仅缓解了我们家的经济压力,也让我有了一技之长。”50岁的学员冷凤迎说道。她的丈夫和儿子身患疾病,需要长年吃药,家里的担子都压在她的肩上。谈起2年多来的增收经历,冷凤迎对秀云充满感激。
现在,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增加到87人,合作社年均销售收入超80万元,37名核心成员人均创收6000多元,还带动30户家庭户均增收2000元。
工坊离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不远的非遗传承人阿拉坦巴根正带领工匠制作传统马鞍。“今年,我收了4个徒弟学手艺,还带动9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2万元。”阿拉坦巴根说。
据了解,2020年,阿拉坦巴根成为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札萨克图马具制作传承人。他将札萨克图马鞍工艺发扬光大,他的工坊通过举办培训班、订单回收等方式创收30万元。
“我是给马匹做衣裳的人。今后,我要让札萨克图传统马鞍制作的古老手艺绽放更质朴的美感,带动更多乡亲增加收入。”阿拉坦巴根满怀信心地说。
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